2023年无为市统计公报解读

字号大小:【    】
发表时间:2024-04-26 16:22 文章来源:无为市统计局 浏览量: 责任编辑: 无为市统计局

2023年,在市委、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全市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完整、准确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迎难而进、真抓实干,全市主要指标持续恢复向好,经济结构不断优化,发展动能不断集聚,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。

一、主要指标完成情况

1.经济运行总体平稳。初步核算,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0.09亿元,按不变价格计算,同比增长7.0%。分产业看,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4.46亿元,同比增长4.7%;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18.2亿元,同比增长10.4%;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67.43亿元,同比增长3.4%。

2.工业生产较快增长2023年,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%,高于芜湖市平均水平8.5个百分点,居全市第2位。全年规上工业完成总产值678.4亿元,增长13.5%。五大主导产业产值增速二升三降,其中新能源、电线电缆产业完成产值240.5亿元、265亿元,分别增长62.7%、6.3%;羽毛羽绒、绿色食品、新材料产业完成产值32.1亿元、68.2亿元、34.2亿元,分别下降13.5%、15.6%、17%。弗迪电池完成产值超200亿元。

3.政府性投资拉动明显。2023年,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.5%,分别较一季度(14.2%)、上半年(7.4%)回落16.7、9.9个百分点,较前三季度(-3.2%)回升0.7个百分点。低于芜湖市平均水平1.8个百分点,居全市第7位。分产业看,第一产业下降18.8%,第二产业增长5.6%,第三产业下降6.1%,三次产业投资比例为5.1:40.4:54.5。分投资主体看,政府性投资增长29.8%,高于投资平均增速32.3个百分点,拉动全部投资增长10个百分点。分领域看,制造业投资下降10.7%,建安工程投资增长1.6%,房地产投资下降26.9%。

4.消费市场稳定恢复。2023年,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3.91亿元,增长5.6%,增速高于芜湖市平均水平0.8百分点,居全市第4位。全年限上商贸单位实现零售额42.5亿元,增长7.2%,其中批、零、住、餐四行业销售额(营业额)分别增长45.6%、20.4%、12.4%、6.5%。分城乡看,城镇实现零售额39.2亿元,增长7.5%;农村实现零售额3.3亿元,增长6.9%。分商品类型看,限上食品粮油类增长9.5%,限上智能手机增长19.2%,限上新能源汽车增长174%。

5.服务业行业继续低迷。2023年,全市重点服务业企业完成营业收入24.7亿元,同比下降8.7%;其中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完成营业收入6.65亿元,下降33.1%。在统十大行业中,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、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、文化体育和娱乐业、水利环境和公共实施管理、卫生和社会工作、教育业分别增长27%、18.5%、47.7%、7.2%、11.3%、3%,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、居民服务、房地产、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则分别下降31.3%、37.5%、21.4%、50.1。

二、存在主要问题

1.传统产业明显放缓。全市规上主导产业中,羽毛羽绒、绿色食品、新材料产业产值同比下降13.5%、15.6%、17%,低于平均水平27、29.1、30.5个百分点,分别下拉规上工业产值增速1.7、3.9、2.1个百分点。前30强重点企业中,近半数企业产值同比下降,其中三只松鼠、东隆家纺、华能电缆、华菱新材料电缆、华上电缆、渡江电缆、国信电缆、龙庵电缆、航天电缆、华电福新、信义光能产值同比下降幅度超过10%。

2.投资领域短板突出。一是制造业投资大幅下滑。全年制造业投资同比下降10.7%,较去年同期回落40.7个百分点;技改投资下降17.1%,低于工业投资22.7个百分点。二是民间投资明显回落。全市民间投资同比下降18.9%,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55.2%,较去年同期回落14.4个百分点,拉低投资增速10.9个百分点;三是房地产市场依然低迷。全市房地产投资、商品房销售面积分别下降26.9%和32.4%,供需两端信心仍待恢复。四是新开工大项目严重不足。全年新开工投资项目260个,较去年同期减少32个;其中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89个,较去年同期减少34个。

3.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3.4%,低于平均水平3.6个百分点。主要影响行业中,交通运输和邮政仓储业发展缓慢。全市交通运输和邮政仓储业增加值增长3.1%,下拉GDP增速0.3个百分点。房地产业持续下行。房地产业增加值下降3.4%,下拉GDP增速1个百分点。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持续下降31.4%。营利性服务业回落较深。全市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下降4.7%,下拉GDP增速0.5个百分点。

三、下一步工作建议

1.全力以赴稳工业2023年,全市工业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4%,工业已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引擎。要强化弗迪电池、楚江高新等重点工业企业生产要素资源保障,加大对重点企业助企纾困和要素保障;加快安徽鑫海、松鼠坚果制造、凯波特材等新重点企业产能有效释放,稳步工业经济增长基础。

2.抓好稳投资增动能。严格落实集中开工、领导包保、“管行业必须管投资”“三级调度”“闭环管理”“红黄绿”预警等重点项目调度机制,强化服务保障,提升调度实效,推动产业类项目快开工、快建设、快投产。建立民间投资重点项目库,强化调度推进,持续跟踪全市重点投资项目进展情况,强化要素保障,加大调度力度,推动项目早开工早建设,早投产早见效,形成更多的实物工作量。

3.加强经济预警研判。针对经济运行中短板指标,如:新开工制造业投资、服务业增加值等,加大分析研判,细化到具体产业、具体行业、具体企业,每一项指标都必须研究透,拿出务实管用的工作举措,形成精准发现问题、科学研判问题、迅速解决问题的闭环,保持经济运行基本稳定。

4.夯实统计基层基础。坚持“管行业管统计”,扎实开展统计基础巩固年活动。认真落实国家及省统计局专项治理要求,稳步提升统计数据质量。按照建设领域统计要求,提前收集审核报数支撑资料,确保据在数前。针对增加值四项构成指标,加大财务月报审核。常态化开展统计靠前服务,夯实企业统计基层基础。

 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